
个人简介
1983年4月,出生于浙江苍南。
2005年6月,毕业于宁波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。
2005年9月—2010年6月,就读于西南大学的自然地理学专业(硕博连读)。
2009年11月—2011年1月,在重庆市巫山县国土房管局任局长助理(挂职)、局机关党支部书记。
2011年2月至今,任教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,2019年6月晋为教授。担任《Journal of Hydrology》《地学前缘》等国内外三十余个期刊的审稿人。
依水定向,学生时代的磨砺
杨平恒的学生时代,是不断明确人生理想的时期。2001年进入宁波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,杨平恒开始学习自然地理学、城镇规划以及地质学等相关知识。从那时起,对自然地理颇感兴趣的杨平恒便在学习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。读研期间,他将至柔至坚、连接万物的水确立为研究对象,聚焦于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演化。博士三年级时,他积极响应中央号召,被下派至巫山县国土房管局挂职锻炼,主要从事巫山县地质灾害监测工作,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处置巫山望霞危岩体,为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立下了汗马功劳,获评重庆市三好学生。

读研期间在重庆野外进行地下水人工示踪试验

挂职期间在重庆巫山巡查望霞危岩体
教书育人,为祖国培养下一代
毕业后,杨平恒任教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。他始终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,没有什么事业比培养人才更值得为之奉献一生。他对待教学一丝不苟,总是在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备课、打磨教案,在课件中融入大量的案例,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。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,从选题、修改到定稿都非常严谨细致,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,成为平均每年有20位学生争选的热门指导老师。为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,他专门向学院和研究生院争取实习经费,为学生提供深入野外学习和体验特色地貌及生态环境的机会。

指导学生野外自然地理实习
嚼得菜根,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
杨平恒认为科研要响应行业发展、社会和国家的需求。《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岩溶水文地质学研究热点》文章报道,杨平恒是2011-2018年国内喀斯特水文地质学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。
重庆5A级景区金佛山的地下水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,如何保护世界自然遗产这个人类瑰宝进入了杨平恒的研究视野。他一直扎根在金佛山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监测,2019年应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邀请,对金佛山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做了专门的书面点评,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《世界遗产展望报告(2020年)》提供了科学依据。另一方面,喀斯特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易受硝酸盐污染,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。杨平恒在重庆多个地下河流域开展对比观测,相关的成果发表在《Environmental Pollution》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》《Applied Geochemistry》《科学通报》《中国科学》等期刊上。

野外测流量
科普达人,将知识传播给大众
杨平恒善于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,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将重庆地理、地质的科学原理讲成故事。
他经常自掏腰包,深入重庆市各区县,挖掘重庆独特的地理地质现象,将探究的过程精心策划成引人入胜的故事,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《地理·中国》栏目播放,先后二十余次在这些科教节目中担任科考专家,讲解重庆地区奇特的地理和地质遗迹,践行生态文明。他参与的一些科普节目讲解对象,已被开发成为一些能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品。

重庆洞穴野外考察

《地理·中国》栏目《大地的色彩·独韵留“白”》
“不管做什么,努力的人都是前途无量的”。抱着这样的想法,杨平恒将兴趣和坚持融入到科研和教学日常中,以自身的坚韧、负责以及勤于思考的品质,时刻感染着身边的人。